我们找到第4篇与2017广东作文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2017广东作文2017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图片 23184 629x3742017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2017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图片 52395 513x3342017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2017图片 7015 376x2202017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例文展示 全国卷1满分作文这样写 广东高考...图片 12969 426x203

秒删 速看 2017广东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在这里图片 12360 569x3262016广东高考作文满分作文图片 53620 600x333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出了吗 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什么时候出来图片 30544 700x421

写了这些,2017年广东高考作文满分不是问题图片 276789 600x6962013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转图片 29923 600x297

2017广东高考作文出炉,大群段子手闻风赶来图片 30458 436x549 [1] 最新2017广东作文可以看看这篇名叫2012广东高考作文题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2017广东作文我们找到第1篇与2012广东高考作文题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2012广东高考作文题 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李剑林
深圳市翠园中学 宋伟丽【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的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试题解析】从2007年新课标高考以来,广东高考作文日渐形成了自己的经典命题模式:材料+要求。今年的作文命题方式也不例外。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使用的是“新材料作文”。对于新材料作文,广东称之为“给定写作范围”的作文。在2007届的高考备考中,一线教师就热情地呼唤这种作文命题形式,因为在此之前全国卷高考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但是,直到2011年广东的高考作文都趋于稳定。于是,五年来在老师和考生的心目中这种作文形式似乎与广东高考没有了太多的关联,虽然每年的考试说明中都保留着这种命题形式。在历届的备考中,虽然“给定写作范围”的作文屡有出现,但是备考舆论的共识却表现为“对于广东考生而言这种命题形式还不成熟”。因此,今天的作文命题令广大师生大感意外。
本题材料由两个独立的段落组成。命题没有采用“材料一”、“材料二”的字样,是为了在命题形式上与往年的题目更加接近,从考生的心理层面降低题目的难度。写作要求中“上面的材料”的语言也是一个模糊的说法,其目的也是放宽考生理解题目的界限。因为写作要求中没有明确限定考生必须结合两段材料,所以,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可以就一段材料或两段材料自由选择。
针对第一段文字,汤因比讲述了自己选择生活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选择这一时间和地点的原因——文化交汇。考生如果以此立意,有三个写作 范围,第一是“选择生活的时代”,第二是“选择生活的地域”,第三是“生活与文化”。针对第二段文字,涵娜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希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居里夫人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考生同样可以得出“选择生活的时代”的写作范围。如果把两段文字结合起来考察,考生很容易发现“选择生活的时代”是交叉的内容,以此确立写作范围是完全可行的。评卷场反馈的结果也是写“生活与时代”的考生占有最大比例。
语文考试结束之后,鉴于考生反馈的“回到过去”和“生在未来”,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今年广东高考作文在考“穿越”。今年的作文写穿越并非不可,但穿越只是一个噱头,而不是题目的本质。因为,它恰恰忽略了材料中最核心的内容。无论是“生在哪个时代”还是“活在哪一地域”都只是材料的表层含义。作文材料中最核心的含义是居里夫人提到的生活的“有趣”和“有用”。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时代感的写作范围。在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今天,许多人感到了生活的无聊和工作的压力,于是社会普遍反映幸福指数偏低。一部分人把工作和生活直接对立,于是二者矛盾重重,顾此失彼。一部分人把生活工作化,于是生命中只有工作没有生活,整天为工作疲于奔命。一部分人把工作生活化,于是对于工作敷衍了事,工作上毫无业绩可言。在多数普通人工作与生活的二元对立人生中,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幸福问题。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前提下,于是乎一种新的误区悄然进入我们的视野——强调生活的质量而弱化工作的投入。居里夫人“有趣”和“有用”的言论恰好回应了这一问题。
从第二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居里夫人和涵娜、伊雷娜讨论的是生活的问题。“有趣”即生活的性、艺术性和幸福感。“有用”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依据这一理解反观第一段文字,很明显汤因比的立足点是“事业”,即工作。汤因比“醉心”于古文化的研究,“醉心”一词反映了他工作的“有趣”。“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因此这对汤因比的工作极其“有用”,相对而言,汤因比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他的工作也会对整个社会更加“有用”,汤因比自身的人生价值也会获得提升。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写作范围,即“人生的有趣与有用”。如果对第一段材料再作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汤因比喜爱文化的多元实际上是追求“人生的精神富足”而不是物质的享乐。这便是第一段材料的深层含义。
汤因比、涵娜、伊雷娜三人和居里夫人相比,二者之间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很明显,汤因比、涵娜、伊雷娜都认为时代或地域对人生、生活影响巨大,所以他们渴望选择时代和地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他们的人生态度是被动的。而居里夫人则认为时代对人生没有影响,“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的前提当然是个人的积极努力,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居里夫人的人生态度是主动的。以“人生态度的主动和被动”为写作范围写作同样是合题的。
两段文字中都涉及到了“选择”的意思,于是有部分考生把“选择”一词当作了写作范围。在写作中,考生只注重了“选择”,而与“选择”相关的内容与材料没有任何关系,这属于题意残缺的问题。今年评卷规定,题意残缺在30分以下打分。甚至有考生直接以“享受生活”为题作文,虽然材料中有关于“生活”的内容,但是“享受”一词与材料没有任何关联,“享受生活”所表达的内容也不是材料的引导意图。因此,这类文章被视为偏离题意。还有考生大谈“中国文化的多元”,这也是偏离题意的作文。今年仅以“选择”为写作范围的考生不在少数,加上高分段作文相比去年大量较少,所以今年全省作文平均分在38分左右。
近几年来,广东高考作文评卷重点打击套作现象,鼓励考场中的原创作文。于是,规范的三段论式的议论文分数被压低,相对自由的散文化的写作受到推崇。相对于去年,今年散文的比例继续增加,约增长十个百分点。例文一:转换视角,生活于当下并不难广东一考生居里夫人的外甥女对她说期盼生活于一世纪以前,而伊雷娜却期待未来世纪。这让我想到时下大热的“穿越”文化。远古时代,虚拟动漫世纪……都成为现代人的疆场,为所欲为。
穿越之风的背后是什么呢?我想,这与现代人心理素质不高,悲观待世不无关系吧。现实的骨感让许多现代人碰壁,认为理想变得遥不可及,而生活的压迫让他们无处可匿,便只好信马由缰,在幻想的世界称王当帝,以缓心中难以抒发的抑郁。如此逃避现实悲观避世,只关注生活不完美的心理我不敢苟同。我认为:人,须得活在当下。就如居里夫人所言:“人们可以在每一个时期都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所以,请转换视角,不再积郁于现实的不完美吧,调整视觉的焦距,定格于眼前的旖旎风光,发现现实的惊心动魄的美吧!转换视角,你便会发现活于当下的惬意舒畅,活在当下并不艰难。
生活并不缺少美。可曾见过巍峨的泰山?可曾见过吐纳古今,剪裁天地的定西千年古杏树?可曾留意岸边婀娜多姿的垂柳?可曾留意静如镜、动如火连(练)的湖面?转换视角吧,不要再哀号于社会不公,埋怨恶浊的社会风尚,发现如此这番美景,生活难道不更快然自足吗?《活着》的作者余华曾愤怒于现实的黑暗,眼见之处,净是百姓贫困与富贵者角逐的金钱利益的嘴脸,他的目光聚焦于社会的阴暗面,以至长时间他都是一个“愤怒而冷漠的作家”,生活无比艰辛,内心无比煎熬,以致产生念头,现实生活无以为继。然而,在他转换视角,换一种心境,即他说的:“将生存变为生活”,他便快意自然地活在了当下。他透过《活着》,将生命的古板田地耕得哗哗翻动,如水面的波浪,让生命中的每一个苦难都成长为一个希望。
你发现了吗?转换视角,从悲观中挪移视线,聚焦于生命的美好,当下的生活也有清风明月自在怀的安谧与舒适,,生命一如花海绚烂艳丽。请转换您的视角,以美为出发点,静心凝视生活,活于当下吧!现实也有黄师的桃花岛:有好风,有好箫,有好桃花景,还有爱女。只要转换视角,活于当下并不难。成功之道考生首先摆出了反面的社会现象——穿越文化热的社会现实——并对它直接进行批判。在批判错误行为的同时,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人,须得活在当下。面对不如意的社会现实,考生反对悲观待世的做法,倡导应该“转换视角”发现美丽。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文章采用了点面结合的论证方法。先以自然景物为例证在面上铺开证明自然是美丽的,进而类比论证社会的美景。由此得到“生活并不缺少美”的观点水到渠成。在点的例证上,考生选用了作家余华的例子,通过余华个人对待生活态度的转变来证明人可以过充满希望的生活。
考生的语言优美,句式整散结合,长句和短句交错使用,展现了良好的写作功力。问句的使用增强了论证的力度。对教材内容的化用,如“生活难道不更快然自足吗?”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得分:25+23+10=58例文二:生逢其时广东一考生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踟蹰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佛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认为,不论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狄更斯,彼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用一支笔写作生命的孤注一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史,而是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是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合适的时期里做了最合适的壮举。
而在现代,二十一世纪的伊拉克,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西姆。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有这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山坡上的灵车来来往往,日以夜继。”没有少年的玩乐,没有吃得饱的热饭,只有硝烟与战火,明灭不熄,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祷告,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的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生活下去,这是在最不合适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最终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会否有所不同?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年代,抑或萧条的岁月,都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那不是残忍的力量,不是无情的力量,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在深渊中带来光明,在坚韧中捍卫我们的爱——这便是生逢其时的全部诠释。
成功之道考生引用《双城记》的开篇语句作为文章的开头,使得本文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加上题目《生逢其时》,考生极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宽恕”和“爱”两个方面来具体论证无论生在什么时代都是“生逢其时”的中心。考生选用的两个事例都回应了开篇的名句,并且无论是狄更斯还是卡马尔,他们都生活在国家“最萧条的时代”,但是通过他们的努力又都证明了可以把时代改变为“最繁华的时代”。两个正面的事例和下文李煜、贾谊两个反面的事例对比,更进一步证明了考生的观点。
文章结构严谨,事例鲜活,论证有力, 详略得当。得分:24+21+10=55例文三: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广东一考生现代社会物质是越来越充足,人们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生活却渐渐变得单调而乏味,工作压力像一张巨大的网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这不是生活的本真,这并非有趣的生活。那么真正的生活会是怎样?如何过上有趣而又有用的生活呢?在我看来,真正有趣的生活应该是内心充分的释放,是平静而又美好的。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不丹在这个问题上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启发。在这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上,人们相信万物有灵。不杀生、不盗的思想像植根于基因一般伴随着出生便深深烙印在骨子里。在这里,生活平静得像水一般,远离一切喧嚣与纷扰,笑容绽放在每个泛有高原红的脸颊上。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诗意地栖息。”是啊,生活应该是诗意的,在第一轮晨曦射入心房的一刻,慢慢打开被世俗名利束缚已久的内心,扫去积淀已久的尘埃,去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唤醒……”郑钧的这首《回到拉萨》也许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是啊,西藏是圣洁而美好的。她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刺激,更有灵魂的洗礼。于是无数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年轻人涌向了西藏,在那块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寻找自己生活的香巴拉。这其中也包括我。
永远也无法忘记那个夏天惊心动魄的心灵之旅。从云南的丽江沿着214国道北上,远处是直插云霄的雪峰,头顶着最湛蓝的天空上漂浮着最无瑕的白云,最慷慨的阳光照耀着最虔诚的人民。在德钦的草原上,伫足远眺云中时隐时现的梅里雪山,我顿时油然而生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突然意识到这才是我生活的本真:远离一切都市里的喧嚣与不快,静下心来与自然融为一体。后来,在纳木错湖畔,在珠峰脚下,我都有同样强烈的感受。是的,这是心灵的净化,是一种让我的灵魂起舞的境界。
从西藏回来后,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去那种地方自虐式的旅行?”我的回答简单而干脆:“去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在西藏遇到的一个喇嘛告诉我,不必四处寻找香格里拉,试着打开紧锁的心门,驱除物欲与私心的折磨,过上干净而又幸福的生活,那么香巴拉就在我们心中。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可以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过上有趣而且有用的、富有诗意的生活。
成功之道考生选择了“生活与地域”进行写作,这就避免了与多数考生写“生活与时代”的雷同。叙事散文的文体也为文章写得自由摇曳创造了前提。考生从现实生活的枯燥乏味压力巨大开始描绘,自然引出对生活中香巴拉的向往与寻找。自问自答自的写作手法然地引出了文章的中心。不丹人的信仰,海德格尔的名言,郑钧的歌曲都将寻找的目标指向了同一个地方——西藏。考生把西藏定义为一个能使人“远离一切都市里的喧嚣与不快,静下心来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地方,这是西藏作为生活中的香巴拉的第一层含义。可贵的是考生并没有就此停止自己的思考,文章紧接着就赋予了西藏更为深层的含义:“这是心灵的净化,是一种让我的灵魂起舞的境界。”这使得文章的主题获得了升华。而文章的结尾处西藏喇嘛的话语更使得本文具有了些许禅意。这是本文的神来之笔。
文章从现实写起层层深入,一直写到对生活宗教哲学式的思考,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是一篇非常难得的考场作文。得分:22+24+9=55例文四: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广东一考生有人说,我想回到古代,品味魏朝的飘逸,感受盛唐的风采。也有人说,我想飞到未来,看绝妙的科技,体验非凡的生活。大家想象着,憧憬着,那跨越时代的新生活无限诱人。然而,我们知道这都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将目光投向我们生活的时期,去发现其中的美好,享受其中的快乐呢?
提到当下,也许白领会抱怨工作压力太大,小贩们天天担心城管的追逐,连最天真可爱的孩子都有了课业的压力。但是,难道其他时期的人们就轻松吗?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三十年前的人们还有饥饿的侵袭。再往前,战火硝烟的洗礼,动荡不安的社会,盛唐也有朱门外辛酸的血泪,更别提其他朝代了。再看看我们今天的生活,没有战火的燎烤,没有压迫,我们还能说其他时期比如今更好吗?是的,没有绝对的快乐,每个时期的人们都在用他们的智慧与坚韧去面对生活,而我们,为什么不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呢?
诚然,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和坎坷,但是,当我们以一种乐观平和的心境去面对它们时,它们便不再吓人。生活中的快乐不在于所处时代的好坏,它往往取决于我们怎样去挖掘,甚至于在面对困难与坎坷的同时,去享受超越自我,战胜困难的过程。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史铁生用思考与自省走出绝望与迷茫,留下令人感动的文字;下身瘫痪的李丽用网络和爱心创办“丽爱天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感受给予的快乐。他们都是遭遇不幸的人,但他们都能笑对人生的坎坷,挖掘人生的快乐,何况是我们这些拥有健康的人呢?
再看看生活中,难道真的没有快乐吗?同班同学给我们买的早餐,妈妈替我们做的饭菜,师长耐心不倦的教导乃至春日生机勃勃的景色和窗外一片明净温暖的阳光,这些琐碎微小的细节和美好,不也是让人感动,让人回味的快乐吗?放下对生活时期的想象吧!既然活在当下,我们就应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在面对困难与坎坷时内心坦然,在度过平凡的日子里寻找快乐,收获感动。居里夫人说过,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就让我们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吧!
成功之道考生用转述材料的方式开头,展现了良好的写作技巧。第一段结尾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增加了表达的力度。在进入具体论证时,考生从现实生活入手,运用今昔对比的方式再一次强调了“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主题。在具体事例的使用中,文章点到为止,突出了史铁生、李丽在不幸中也能笑对人生、挖掘快乐、享受生活的特质。以此证明拥有健康生命的我们更应当“活在当下,快乐生活,享受生活”。“同班同学”、“妈妈”、“师长”的引入不仅使议论生活化,更使文章融入了浓郁的情感色彩。“春景”与“阳光”更给予了读者生活中细节的美丽。多个段落结尾处反问句的使用,不仅使文章结构上形成了特点,而且增强了议论的气势。结尾段感叹句的使用同样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得分:22+23+8=53例文五:活在当下广东一考生居里夫人曾说:“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想要回到过去,重拾美好;有些人想要飞向未来,探索未知。可与其每日空想,倒不如活在当下,享受这有趣并且有用的生活。活在当下,即便有痛苦与烦恼。尼克·胡哲,著名演说家,他天生失去了四肢,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可是,他对这生活充满热爱,他积极地活在当下,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有趣。还有盲人吴光,失明的他从未放弃过生活。他活在当下,坚强地过好每一天,感染着身边的人。他曾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高呼:“假如你有烦恼,那么请为了不哭,大声笑把!”他们活在当下,无惧痛苦与烦恼,只求每一天都能多姿多彩,充满意义。
活在当下,踏实进取是必需的人生态度。生在农村,身为农民,科学家袁隆平将一生奉献给杂交水稻事业。因为对学问的热爱,种植水稻有趣;因为杂交水稻能解决人类温饱问题,种植水稻有用。他脚踏实地的活在当下,没有好高骛远,也没有后悔放弃。他秉着踏实进取的人生态度过着自己的生活,活在当下。同样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司马迁十九年铸就《史记》;李时珍四十二年创《本草纲目》;歌德用六十年书写《浮士德》……他们不在乎时间的长短,只在乎每一天离理想缩短的距离。他们踏实地活在当下,用信念与汗水为人生献礼。
活在当下,更要坚守当下的责任。“最美司机”吴斌,为了全车乘客的生命安全,身受重创后仍坚守司机之职,用生命换来了全车乘客的平安;“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救两名而被巴士碾压,失去了双腿。他们是活在当下的践行者,他们是当下责任的坚守者。身为司机,身为教师,他们并未考虑后果,也没想以后会怎样,他们看到了当下的责任,勇敢地活在当下。
或许过去的美好值得留恋,或许未来的神秘值得追寻,可不要忘记,当下也有美和欢乐,当下也有作用与收获。活在当下,是对故去之事的传承;活在当下,是为未来之进步的奠基。活在当下,活在现实之中,依佛家之言:“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正是在告诉我们,摆脱幻想枷锁,勇敢地活在当下,追求理想中那有趣而有用的生活。活在当下,这便是属于你的时代!
说长道短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考生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活在当下,享受着有趣并且有用的生活”。在中心论点下设置三个分论点,论点明确。论据丰富多样,多具有时代感。结尾用一个呼吁性的语句,较有力度。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语言较好。文章的三个分论点是并列的结构,没有必要的层次感和逻辑关系。并且,与第二和第三个分论点相比,第一个分论点“活在当下,即便有痛苦与烦恼”只是一个论题。它没有清晰地表达出考生究竟持何种观点。论据侧重于叙述,缺乏深入的分析,只是贴标签式地说“有趣”、“有用”、“充满意义”等。
得分:17+18+5=40例文六:选择广东一考生生活中,我们总会面临许多的选择,有的人会选择活好今天,期盼明天,有的人会选择回到从前,而有的人选择随遇而安,每个人的选择各有不同,但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坚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面对困难,学会选择。面对困难的时候,有的人会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勇敢面对,然而,每个人做出选择时,有没有正确对待选择?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刘伟,他一生坎坷,年少时,被电激(击)中,导致没有了双臂,使他陷入了人生的低谷,然而,他的意志并没有丧失,他在困难面前选择勇敢面对,他用双脚弹奏起动人的钢琴曲,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不马上死,要不就活得好好的!这句话使我学会了要勇敢面对,不到最后也不能轻易说放弃。刘伟他的成功感动了每一个人的心,他的意志征服了困难,他的选择使他走向了成功,学会选择,勇敢面对困难。
面对挫折,学会选择。许多科学家说,失败乃是成功之母,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但有的人会选择敢于接受挫折,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方法。然而有的人会选择不加以正视,结果注定失败。与其选择逃避,倒不如选择勇敢面对,活好今天,期待明天,寻找成功的方法,例如爱迪生,他一生发明了无数样东西,他发明电灯时,做过了无数次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使他放弃,他选择了坚持再实验,反复做,结果做了一百(千)多次实验中,成功的发明了电灯,点亮了人们的家园,点亮了人类社会,如果爱迪生选择逃避,没有正视对待挫折,世界将会一片漆黑。学会选择,勇敢接受挫折的考验。
面对生活,学会选择,(。)在生活中,有许多人选择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有的人却迷恋着过去,可是,谁都知道,我们没有穿梭机,我们根本无办法回到曾经,只有活好现在,选择现在的生活,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选择,例如怎样选择我今后的方向,如何选择工作,如何……太多太多的诱惑,会有许多人受不起生活的考验,选择用消极的生活态度,迷恋过去,活在了昨天,然而,我们要有对生活充满信心,积极面对生活,而不是沉迷着美好的过去。面对生活的考验,我们要积极向上,学会选择,怀着信心面对生活。
生活里,许多的选择在于自己心中的信念,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学会选择正确的,坚定自己前进的方向,勇敢面对困难、挫折,积极面对生活,做出正确的选择。问题与对策本文的第一段结尾处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坚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这一论点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选择正确的”,第二是“坚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这就给考生的具体论证带来了苦难,因为这两点内同考生每一次点题的时候都必须同时照应。如果只保留“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那么在论证的时候要容易处理得多。
三个分论点“面对困难,学会选择”、“面对困难,学会选择”和“面对生活,学会选择”,只有第三个分论点与作文材料相关。在第三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中,考生仅注意到了用“积极的态度”去照应第一段中提出的“选择正确的”,而没有论述这样的态度与生活的“有趣”或“有用”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而前两个分论点都是偏离题意的。
第一个分论点可以调整为“面对困难,做出正确的选择,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用”。刘伟面对困难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最后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意。他成为千千万万个处于困境中的人的榜样,自己的人生对于这个社会具有了非凡的意义。第二个分论点可以调整为“面对挫折,做出正确的选择,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用”。爱迪生面对挫折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最后发明了电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光明。他失败的实验变得有用,人生也更有意义和价值。
